收过路费在古代叫什么?古代过路费称谓揭秘,历史上的交通费用叫法

5分钟前阅读1回复0
xx
xx
  • 管理员
  • 注册排名6
  • 经验值558285
  • 级别管理员
  • 主题111657
  • 回复0
楼主
在古代,收过路费被称为“征费”或“过桥费”,这些费用通常由政府或地方官员在重要的交通要道上设立关卡,对过往的车辆和行人进行征收,征费的方式和标准因时代和地区而异,但一般都与当时的政治、经济和社会背景密切相关,在唐朝时期,政府会在驿站和关隘处设立“驿马钱”和“过所钱”,对过往的马匹和行人进行征收,在明清时期,过桥费则被广泛地征收,以支持地方建设和维护交通设施,虽然古代的征费方式和标准与现代不同,但它们都是为了维护交通秩序、保障交通安全和筹集财政收入而设立的。

在古代,人们将出远门时携带的旅费称为“盘缠”,这一称呼源于古钱币的特殊形态——中间有孔的金属硬币,为了方便携带和安全,人们常常将一千个钱币用绳索串起来,这根绳索被称为“贯”,一千钱被称为一吊钱或一贯钱,在古代戏剧《十五贯》中,就涉及到了十五串钱的一个案子。

在古代,没有旅行支票、信用卡等现代支付方式,甚至连纸币也是在宋代之后才出现,人们在出远门办事或探亲时,只能携带成串的铜钱,为了方便和安全,人们常常将这些铜钱盘起来缠绕在腰间,因此得名“盘缠”,虽然现在我们已经不再使用“盘缠”这一说法来指代旅费,但这个词仍然保留了其原有的含义和历史韵味。

路费的形式在历史上是多种多样的,从金银珠宝到布帛粮食,甚至有时会以人身为担保,但无论形式如何变化,“盘缠”这个词始终与旅途的艰辛和人们对安全、便捷的追求紧密相连,它不仅是一个词汇的演变,更是对古代人们智慧和文化的传承。

0
回帖

收过路费在古代叫什么?古代过路费称谓揭秘,历史上的交通费用叫法 期待您的回复!

取消